目前分類:BOOKS (2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一本滿載著溫馨感動小故事的書,或許現在生活要憂愁的問題看似很多,但可曾簡單地想:想想要怎樣活著便好,其他事也是不必要的吧。

 
書中有很多阿嬤的語錄,但最讓我感動是兩個有關「體貼」的小故事:
 
一個是總是在運動日肚痛要求換便當的老師們,因為運動日學校沒有包午餐,小德永只有在家帶梅干和甜薑便當,每年級任老師們便以肚子痛為藉口,換掉小德永的午餐,成為豐富便當。
 
另一個是德永的同學久保因媽媽生病,沒有錢去畢業旅行,德永與同學們便背地𥚃打工,為久保籌錢,但最好久保也沒有去。德永以為久保不領情,罵了久保一頓。久保其實將這些錢用在新球具上,讓未來學弟有練習的工具。
 
德永想起阿嬤的說話:「真正的體貼是讓人察覺不到的。」
 
其實,「我們根本不體貼,只是為了滿足自己,把親切強迫推銷給久保。」
 
 
 
也許,在這個非A即B的黑白世界,有空來看看這些動人的小故事,找尋生命中的不同可能。
 
 

Re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書用一種實驗的方法來研究當代敬拜歌曲,編者邀請了十多位學者從神學及音樂角度作評論。編者用的方法是以CCLI(一家美國版權機構)在1989年至2005年期間,在排行榜上前二十五名的詩歌,最後歸納為七十七首詩歌,作為研究對象,並讓十位學者獨立撰寫專文,並一位學者做全書的總結。閱讀全書的過程中,不難發現學者都有互相閱讀對方的文章,亦有一點了解相互的研究範圍,以讓讀者在看全書時,不會覺得在看十一篇不同的文章,結構上也不會出現鬆散及於重覆的情況,反而是彼此補足及對話。

本書的每篇文章都首先會有一條命題,然後作者會按著這些問題作研究及分析,亦有運用科學化的統計及訪問等方法。首先,前七位作者先從歌詞的意思及內容作探討,課題包括:神觀如三一神位格、神的名字、是否過多浪漫字詞及流行用詞;人觀如公義的關注、痛苦及苦難的題目;敬拜(教會)功能如講道、團契、事奉的平衡,再而對事奉模式歌曲的深入討論及分類。後三位作者側著重在音樂上的探討,主要討論是否適合會眾唱頌:拍子、樂句、音域、聲樂、音樂結構及格式等等。

作者們按著所設定的命題,進而分析此七十七首當代詩歌,對研究的命題是否缺乏關注。按前五位作者的結論反映(除了第三章外),作者們在分析及研究中都一致地發現他們所關注的命題:如三一神、公義等,都只有少數歌曲符合他們的命題要求,亦即大部份的歌曲也不『達標』。在第六及第七章的分析也發現在詩歌敬拜的教導功能上有不平衡的情況,在講道、團契、事奉三種功能上,七十七首詩歌都偏向事奉的頌讚部份。 而從詩歌的音樂方式研究,第八及第九章作者對七十七首歌曲作出分析後,總結大約有三分之二的詩歌是適合會眾唱頌。[1]

此書其實是一本敬拜研究方法論的入門書本,我們可以作為研究香港教會崇拜的切入點,但我們會面對一些問題:

誠如編者在前言內提及,此七十七首當代詩歌未必能反映北美教會的現況,不同宗派、不同區域、不同教會及不同文化傳統並沒有考量,所以這七十七首詩歌的普遍性是存疑的。縱然如此,CCLI是控管及收集詩歌版權的機構,在其大約十六年間的排行榜所綜合的結果,仍然值得參考。應用在香港教會的場景,香港對於版權的概念還是不太著重,以致還沒有單一高認受性的機構如美國CCLI一般,能提供普遍高認受性的研究材料。在90年代成立的共享詩歌協會,嘗試在版權工作上努力,可惜也無法提供類似的研究資源。而本地傳統聖樂團體及敬拜讚美團隊可謂八花齊放,加上香港教會受著很多台灣的敬拜團隊所影響,如讚美之泉、約書亞團契等等。在電腦網絡文化的快速傳遞下,不同宗派、教會也在『流行』不同的詩歌。因而,更難以綜合當代流行的香港詩歌研究材料。如果應用本書的方法論,作為小規模的研究,如利用單一教會或宗派的主日崇拜在一年內的詩歌作為研究材料,探索本書所提到的命題,或許也是值得討論的課題。

      本書的編者選取的研究材料是1989年至2005年,大約十七年間的詩歌作研究。第十章作者將這十七年的詩歌作研究時發現,詩歌由五十年代到二千年代也有,可見八十年代的信徒還在頌唱五六十年代信徒的詩歌,一些寶貴的信徒傳統還在保留著。本書的英文版是2007年出版的,而此中文翻譯版在2013年才完成,當今天我們進入CCLI的最新排行榜時,我們會發現不單五十至七十年代的詩歌已絕跡,連八十及九十年代的詩歌也不復見。[2] 在香港教會,慶幸亦有很多教會保留傳統詩集作崇拜,也有信徒致力保留傳統詩歌,為經典的聖詩譜上新詞,如〈祢真偉大〉便有十多個不同粵語譯本。[3] 正如第九章的作者所言,時間測試的評核未必是好的評核工具,有些出色的歌曲如果沒有特意被關注,可能會被時間的洪流沖走。[4] 香港教會應多加注意保育的工作,不要誤會向耶和華唱新歌的意思,只顧追求新的創作而放棄了重要的文化寶庫。[5]

此書也給予敬拜帶領者以下提醒:

維特立教授(結論篇的作者)提出,崇拜計劃者及敬拜帶領者是教會音樂的「營養師」,更需要在崇拜音樂的選取上注意是否能提供「均衡的餐單」給會眾。簡而言之,選取詩歌時,應更注意詩歌的神學教義及聖經主題,並在各方面需要作出平衡。[6] 他也提醒我們另一重點,就是在研究崇拜時所作出的分析及批判;在參與崇拜時,應關掉這模式,並用單純的心進入以神為中心的崇拜中。[7]

最後,在閱讀本書時需要注意本書缺少了有牧會經驗的牧者參與,而大多是由學者的角度作出研究。[8]


[1] 第九章作者將七十七首詩歌評級為A/B/C三級,作者認為A及B級都有藝術價值,有些詩歌被評為B級只是因為歌曲有一些缺陷。伍茲、沃爾拉斯編。何頌甡譯:《樂聲載道:當代敬拜讚美歌詞評析》(香港:浸會出版社,2013),頁162-164。

[2] 在CCLI新的排行榜中(見 http://us.ccli.com/worship-resources/top-songs/),上網日期:2015年11月;榜上的詩歌均是2000年後的詩歌,其中本書討論的七十七首詩歌中,在最新排名上還保留的只有以下三首:

<How Great Is Our God> by Chris Tomlin, Ed Cash, Jesse Reeves (2004)

<Here I Am To Worship> by Tim Hughes (2000)

<Blessed Be Your Name> by Beth Redman, Matt Redman (2002)

[3] CantonHymn 維基平台 - 全球最大粵語詩歌歌詞庫及敬拜資源網站

(見http://cantonhymn.wikispaces.com/How+Great+Thou+Art)

[4] 伍茲、沃爾拉斯編。何頌甡譯:《樂聲載道:當代敬拜讚美歌詞評析》(香港:浸會出版社,2013),頁152。

[5] 鄧智文。〈向耶和華唱新歌,未呀?(一)〉。2013年7月15日。下載自

<http://thewritingpeople.net/2013/07/15/向耶和華唱新歌,未呀?(一)/>。

這篇文章主要是討論當代的詩歌創作主題過於狹窄,並追究原因為福音派欠缺相關宗教經驗。作者引用詩篇96:1-2,直接解釋『新歌』的意思為創作新的詩歌。這是誤用經文的例子。

[6] 伍茲、沃爾拉斯編。何頌甡譯:《樂聲載道:當代敬拜讚美歌詞評析》,頁193-194。

[7] 伍茲、沃爾拉斯編。何頌甡譯:《樂聲載道:當代敬拜讚美歌詞評析》,頁213-214。

[8] 伍茲、沃爾拉斯編。何頌甡譯:《樂聲載道:當代敬拜讚美歌詞評析》,頁viii - x。 從作者介紹一欄中,只有一位派斯(David Pass)是機構牧者及一位教會音樂領袖-詹森(Guy Jansen),其他均是神學院或大學的學者。

 

文章標籤

Re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誠如本書的書名所言,是指導及引領敬拜事奉者如何處理有關崇拜的各項內外問題,由推動、建立、組織、計劃、協調、技巧及牧養都有提及,就仿如一本崇拜管理學叢書。對我們這些關心音樂事工而閱讀這本書的,作者更在書末送上一番鼓勵及勸勉:

       「如果神呼召你加入音樂事工的行列,祂必會帶領你。」(頁237)

       作者提醒我們需要在聖經知識上、音樂技巧上及崇拜的各項知識上,都要好好裝備,而作者提到這本書可以成為裝備的開始。按作者的想法看這本書,便明白為何作者用了很多篇幅討論技巧:評估教會現況、推動敬拜事工、策劃崇拜事工、製作歌庫、敬拜隊組織及練習方法、崇拜內傳統及現代詩歌的融合方法等等,那麼全面及以實用為主的敬拜書籍,在市面上比較少有。

       以下幾點,我認為可以應用在香港的敬拜事工上。

       首先,作者提到傳遞異象的重要 。在現有的崇拜流程中,成為推動及革新者,常常遇到不同的意見及阻力,作者便先在開端提醒我們做最重要的部份:「評估教會現況」。(頁23)或許在香港教會臨立的環境,就像7﹣11連鎖店般,總有一間在附近的情況下,信徒們很可能會以崇拜的風格及模式作為選擇教會的考慮因素,而教會領袖便很容易掉入「崇拜的設計如何能挽留舊信徒及吸納新信徒」的陷阱內。作者要求我們先評估所事奉的群體特色:會眾、領袖、資源,更重要是我們的動機,這些都提醒我們推動更新崇拜事工,目的不能只是為了市場需要。

       有關崇拜的流程方面,作者也提出揉合崇拜模式的利弊,(頁110) 但作者的論述不止於討論的層面,而是再進一步提供實際運作的方向:衡量教會是禮儀式、主題式還是經驗式的,更運用例子提供可能的方案。在香港教會環境,為了迎合不同會眾的需要,無法避免地會用這種揉合崇拜的方式,但往往有一種《歡樂滿東華》節目式,在崇拜中分不同時段,一部份用現代敬拜,一部份給詩班唱頌傳統聖詩,再支離破碎地穿插講道及聖禮,然後靠主席成主持人的接駁每一部份。要不建立早堂及午堂,甚或青少崇拜,恍惚提供不同的選擇給會眾,但主因卻只是為了避免爭拗以致影響合一。可能崇拜事奉者,有時也只能消極地接納這一方案,將不同部份委派不同專長的弟兄姊妹負責,在崇拜前提供崇拜的經文及講題,便讓各負責人自行發揮。或許,我們可以按作者的進路思考,在現存的教會程序中,一點一滴的滲入作者提出的方法,讓原本揉合模式所產生的片段式崇拜,轉變為更流暢及連貫的方式。或者,崇拜事奉者也可以考慮先從一些特別聚會開始,如受苦節崇拜、聖誕節崇拜等等,嘗試一些不同的模式,一般情況下,會眾對特殊節慶崇拜所作出不同安排的接納能力都會比較高。

       另外,書中作者提到,帶領者可以將不同的樂器編寫在敬拜詩歌中,並應用在崇拜禮儀中。(頁174)在香港,小朋友學習樂器已成為很普遍的事情,為了就讀好學校,家長們都鼓勵小朋友學習。其實,這些在教會內的少年人,絕對可以培養成為下一代的敬拜者。我們可以發掘他們的專長,在崇拜禮儀中按他們善長的樂器作編寫,初步可以先邀請他們作特別聚會或按季作獻呈,讓他們可以嘗試參與在其中,再而檢討並看看可否成立固定編製的隊伍。

     另一個作者關注的題目便是歌曲的保育方面,他肯定聖詩的價值,但同樣地,他建議當將聖詩應用在現代敬拜時,我們需要注意聖詩原本的特色。其實,香港教會唱頌的聖詩集,除了在音樂方面考量外,更需要在歌詞上進行更新。原因是很多詩集的歌詞翻譯都是以國語為主,以致用 廣東話 唱頌時便會出現不合音的情況。或許,如要按作者所建議的做編曲,並要重新翻譯,個別教會未必有恩賜的敬拜事奉者及資源處理。其實,近年來在市面上有很多不同的機構及個人都在做聖詩保育的工作,例如:將聖詩舊調譜上新詞或加上可以讓結他彈奏的和弦譜。出版歌譜的有:宣道出版社的 《青年新歌》 ;網絡資源的有: 「 CantonHymn 維基平台 - 全球最大粵語詩歌歌詞庫及敬拜資源網站 」( http://cantonhymn.wikispaces.com);致力參與聖詩翻譯的填詞人有: 林國璋牧師、 甄燕鳴 老師等等,我們可以善用這些資源,從中選取適合教會會眾的編曲及歌詞。

       作者在不同的篇章都提到作為敬拜事奉者的態度,例如:以身作則的不要在練習時遲到,因為他是作為音樂傳道的角色,更明白在這一位置的角色及所面對的問題。其實,在香港教會也開始出現以音樂崇拜事工為專職的傳道同工或事奉者,他們的角色有時便好像家中的慈母般,餵養參與崇拜的小孩子們。每天媽媽都花盡心思為著孩子們的健康及胃口來弄出不同的菜式,但孩子們吃完了美味的佳餚,往往會急速的離開或是以消費者的角度評價及衡量。參與崇拜者往往忘記了崇拜的真義:敬拜神。作為敬拜帶領者,有時也會為了順應會眾的口味而推陳出新。作者在書中一再勸勉敬拜事奉者努力認清所事奉羊群的特點、並清楚自己的角色;更借用納瓦羅(Kevin Navarro)在《整全敬拜主領》(The Complete Worship Leader)一書中的論點,勉勵敬拜事奉者應在神學、門徒訓練、藝術及領導才能四方面也要學習及進深。(頁238)這些都成為敬拜事奉者重要的提醒。

 

文章標籤

Re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本書單看書名已很吸引。

在看《哆啦A夢》時,我未曾想過這些問題,這些看似不合乎常理,但又那麼理所當然的問題。或許看了書名,很多人會期待答案,但讀者們或許會失望,因為作者不是想解答而寫這本書,而是想引發更多相關的研究。單從作者的書目,便會發現作者不是有感而發,而是用心地做學術研究。只是作者嘗試用比較吸引的設問手法,引起讀者的興趣,再引入學術的討論,例如對國際及政治討論、社會建構、都市化等等;作者當中也提到一些女權主義者對這漫畫的批判。如我這般不認識日本史料、歷史及文化,這本書可以當作入門書

或者你會問,這本書是否很沈悶的分析及討論書籍?我會回答你是一本十分容易看的休閒書,作者的筆鋒好像在直接與你我對話,例如:「那些不關心《哆啦A夢》、覺得『怎麼都隨便啦』的人,歡迎闔上本書。」(頁184)看了立即會心微笑。

最讓我深刻的是作者在第三章及第六章對於《哆啦A夢》在「學年誌」連載的研究。「學年誌」是按不同年級推出,所以小學一年級生會追看相關的雜誌,而漫書企畫也是按這設定,即是預設今年看了「小學一年誌」的,下年將會看「小學二年誌」的。我看了這研究才明白漫書家藤子.F.不二雄多用心,他在適合不同年級的讀物上做連載同一個人物,又要讓身處在該年級的讀者感受到大雄就是跟他同一年級,他就在身邊。簡單來說,正如不能在小學一年級的那本連載上,寫數學乘除的題目一樣,因為那時候的學生根本還未懂這是什麼。單單知道藤子.F.不二雄為各年級做了不同的六個開場故事,已感受到他的用心。

Re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總愛看一些書籍,內容是貼近生活及能解答現有處境的迷惘,這是其中一本。

       這幾個月,腦海裡一直問何為神的旨意?然後,收到的答案是神的旨意在聖經中已經清楚顯明了:『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那麼,為何坊間有那麼多書籍,又有不同的聚會在探求『神的旨意』呢?

       看到這一本書的書名,立即被吸引。召命呢!很高深啊!是否要我們都去讀神學?但這一本書是生命@職場的叢書,應該不是說這些吧。

       打開第一頁,寫著『原則一: 召命使我的工作與神的議程連接起來。』原來職業的英文VOCATION是源自拉丁文VOCO,即是CALLING呼喚或呼召。這對我來說是何等的震撼呢!原來工作不是『WORK做』,而是『召命』。工作跟召命原來是那麼的密切。

       另一點也震撼我的,就是尼希米的故事,『神會把渴望放進我心中』,我開始想起我的渴望。

       本書毎篇文章的結構都是一項原則,然後用例子及見証解釋,最後用問題來讓我們進入反思。而這些反思問題令我們進深一步思考自己的生命。

       各位可以考慮用這系列的書籍作為修用書,書中的內容可以讓我們反思工作在我們生命中的位置。

 IMG_1809  

 

 

Re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敬拜課中,其中一課提到學習經典禱文的可貴,就這樣我接觸這本禱文集。
 
這本禱文集內有三篇禱文,主題都是圍繞著耶穌基督的心。當人貼近耶穌基督的心,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反應。禱文便是真實反映作者的反應,當這反應劃破時空到達你我的手中,此刻閲讀也有共鳴,便証明禱文的寶貴。
 
藉著三篇禱文的帶領,讓你我進入耶穌的話話、耶穌的死、耶穌的復活。
深願你能抽一點空,細味這本只有40多頁紙的小書,靜靜地聆聽神的話。
 
 
book0  

Re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是一本寫給敬拜隊的書,書中一共有17個單元,每一單元也有一些實用的問題,可以給隊員個別閲讀或作反思,也可以讓整隊隊員一同討論及分享。


其中有幾個單元提到有關在敬拜事奉時,遇到靈命低潮,應如何面對。例如:『當我不想讚美時』,吉牧師提到:『不想讚美是必然會發生的,但你要將之視為一個過程,在這當中體會上帝的心意,並且不要放棄,因為上帝從不放棄我們。』;又如『很想隱藏自已』提到介意別人的意見,他提醒我們不要將自已的面子、成敗得失放得太高,事奉的重點是『奉主耶穌的名』。
 
最後兩個單元是讓我更讓我反思的文章,這兩個單元提到生命需要有挖溝工程,即是倒空的行動,吉牧師用列王紀下3章1﹣25節,其中說到猶大王約沙法找先知以利沙,求他協助攻打摩押人的聯軍軍隊們能解決沒有水的險境,以利沙教他去挖溝;其實,軍隊們,對這個命令是很迷惘的,沒有水,跟挖溝有什麼關係?但如果沒有挖溝,神下來的水及恩典怎樣能有空位接受呢?另一個單元則用4章1﹣7節,這一次以利沙先知教窮婦人問鄰居借空器皿,用來載神的油及恩典。
 
這本書不單適合敬拜隊隊員,更適合每一位在事奉上遇到難題的弟兄姊妹,因為在書中,有很多在事奉上『落地』的建議,而並不是只在理論層面勸勉『倚靠神』,而是實在的教導,讓弟兄姊妹有門路在遇到困歡時,懂得衝破現況。
 
這是一本放在書柜裡的工具書,在事奉中遇到困難時,翻開來查一查自已或服侍團隊發生什麼事情。 
11180184_10152894583627339_1815224792_n  
 
 

Re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你聽到巴哈這名字,你會聯想起什麼?音樂廳?鋼琴考試歌A組必出現的名字?困難又永遠不能出錯的和聲及音程?但你可會想到巴哈也可能是一位牧者,用音樂來牧養當時的會眾,更是牧養今天的你和我。


有書中提到巴哈留下的東西內,有馬丁路德的著作,也有路德會神學家賈洛甫的注解書,他在這些著作上有標記及旁注,可見他在信仰上的探求熱切。加上,他每星期都創作一首大約20分鐘的清唱劇(注:清唱劇不是無伴奏,而是按他想表達的訊息,有不同的樂器伴奏。所以,即是每星期要創作很多聲部的音樂。),有時為了不同的聚會,更要創作更大型的作品,還要在創作上按教會年歷及節期,更佩服他對信仰的認真。巴哈的聖樂,是用作傳道,音樂上的心思及處理並非要顯出他的音樂造詣,而是要講述福音。如果道是花(內容),音樂便是花瓶(載體)。
 
巴哈用了不同的方式來創作:大合唱、獨唱、二重唱、三重唱、歌者與樂器對話、交響曲(注:當時被認為是世俗音樂,音樂廳才會用);調性上做了很多不同的變化來表達情緒;會用一些當時很少用的和弦(如half diminished 7)來表達特別的意思;有些字眼重覆一定的次數來表明一些象徵意義;也會用複音方法來將某一特定主題顯出來。這些音樂技巧都是為了盛載訊息,對當時教會音樂來說,他可算是做了很多革新的事。對巴哈來說,用什麼形式來敬拜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每一個儀式及音樂都是跟神學有關的。
 
對巴哈來說,音樂是為了信息而存在,音樂語言便如先知的角色,為了將信息更深入人的心裡,讓人能體會,並作出回應。如我剛剛學習的清唱劇BWV 4,整套都是小調音樂,但每次的結尾(除了女聲二重唱述說人對死亡的無助外)都是用大調作結,又暗淡變明亮,每段均用「哈利路亞」結尾,好像跟我們說,無論人生順逆,都要哈利路亞。
 
此書可說是難得的中文書,以神學的角度來研究巴哈,可以作為研究這課題的入門書。加上今年是巴哈誕辰330周年,有很多不同的音樂機構演出巴哈的作品,在此時更可以認識更深理這位聖樂事奉上的屬靈偉人,實在難得。
 
以下這段很想引用作者的文字作結,這是最觸動我的:
<巴哈同時代的音樂家馬得勝(Johann Mattheson)曾論述如下: 
『音樂為尊貴的藝術......其他別的藝術與科學不能永存。律師在天上不能執業,因為那裡沒有爭訟......在天上也不需醫師診療,但神學家與音樂家在地上所學的,在天上仍可應用,因為讚美神的事是永遠的。』>



Untitled  

Re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些弟兄姊妹很怕看書,還有看到厚厚的書,便有點頭暈。


我常遇到的問題,便是同一時間看N本書,卻沒有一本能看完。因為每天都發生不同的事情,有很多要關注的課題,然後便會去看不同的書來找答案,就這樣每一本都總看不完。有時遇到很難吃的書(課題很深或翻譯不太好的書),更用上很多時間去重讀或上網找資料。
 
當遇到以上讓人頭暈的時間,讓人不想拿起書的日子,我便很喜歡找一些可輕鬆閱讀的書來看看,好像突破出版的書籍。
 
《憂鬱小王子》是一本繪本,目的是介紹抑鬱症的小書,書中的主角憂鬱根本不明白為何穿著貓衣服,但貓咪卻沒有當他是同伴,也不知道為何自己眼睛會滴水。帶著內心的一大堆不明白及不知方向的糾結,走著走著,碰到了死纏難打的問卷員,問卷員其實沒有即時幫憂鬱解決他的納悶,而只是讓憂鬱知道他的問題﹣﹣遺失快樂症。
 
其實,這個故事裡還有很多人物;憂鬱會遇到同病雙憐的同伴,又會遇到治療他的醫師,更會遇到可愛的愛人。在那麼多角色中,我卻獨愛這位問卷員,這位問卷員的死纏難打,讓人汗顏,但卻因為他的堅持,憂鬱才會發現自已其實已經生病了。
 
很想問你:
你的四周有憂鬱這角色出現嗎?你會是死纏難打的問卷員嗎?
 
也想問你:
你是憂鬱嗎?
當憂鬱發現遺失快樂時,他也開始注意『快樂』這件事。
憂鬱這刻也問你:『喂!你快樂嗎?』
cover174218  

Re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懂愛的陶瓷兔子愛德華,學習去愛。
他開始學著聆聽,開始學著默默念所愛的人的姓名,開始學著向星星許願。
慢慢地他能感覺心的痛。
經歷每一次連說道別的機會也沒有的離別。
在面對莎拉的離開,他無力改變,他也無法說道別。
在被愛與愛的過程中,他發現『愛』會讓他的心破碎。
當他破碎後,連同他的心也破碎。
修復後,他決定緊閉自己的心,不再期望會再被愛,也不會因為沒有被愛而失望。
有沒有人來接他也不在乎,如果在這樣從柜子上摔下來,或許更好。
『打開你的心扉 有人會來的
有人會來接你的
不過首先你必須打開心扉』
 
看著看著,腦海想起很多住事~~~
 
曾經好友離開香港,臨別時,他送上一首歌:《愛的代價》
『走吧,走吧,人要學著自己長大。
走吧,走吧~~』
那天從機場回家的途中,在巴士上大哭。
那刻,聽到心的破裂聲,有一道裂痕在,或許我天真的認為,總有一天裂痕會自行癒合。
可惜,沒有。
後來,已不知道這是怎麼樣的感覺,因為好像不痛了。
時間讓他不痛了
但裂縫還在
 
她,永遠的離開,連道別也無法說一句,就這樣離開了。
生活繼續的過,看似沒有什麼分別。
那天,開始緊閉了心,換掉電話號碼,關了部落格,不再上FB,不再到教會。
心想:『不要聯繫,不要付出愛,那麼,便不會受傷了。』
可惜,心碎了,有痛的感覺,縱然,立刻用冰封掉。
心門被封掉,血沒有再流出來,在裡面一直發酵,直到某天感覺麻痺了。
冰冷相比破裂可能更恐佈吧
那時,就恍似坐在娃娃店內櫃子上的愛德華,沒有期望有人來接,來救,
只想從櫃子上摔下來,什麼也不在乎
 
『打開你的心扉
有人會來的
有人會來接你的
不過首先你必須打開心扉』
從來不相信打開心扉可以改變現況的愛德華,在不經意的情況下,心扉已打開了。
回家了,這趟旅程結束了。
等待下一趟旅程~~
 
後 記: 《來自星星的你》都敏俊喜歡看的讀本,劇情的畫面偶爾會出現。愛德華是都敏俊嗎?或許是吧,但我會更想念愛德華,他現在在哪裡呢?有被竉愛嗎?我曾經有一只紫色熊娃娃angel bobo,可是因為自己的失誤被扔掉了,買的店舖已關了,有一次在街上看到有位小女帶著紫色熊娃娃的迷你版,我即時詢問對方在哪裡買的,可惜,也是那家關了的店。看著床上的娃娃們,還有妹妹補送的代替品,我想起紫色熊娃娃。
你在哪裡呢?謝謝你在我最難捱的時候陪伴著我,我很想念你啊~~

prince  

Re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陳榆~《榆感常在:咸魚口擘擘》

 

每看一篇文章,就恍惚聽到他的聲音,聽到他在講道,每一篇文章都總有一些笑點,患病看似悲傷的事情,但在他眼中卻像是自然的事。他說的每一件事都很有趣,講述的每一套戲及每一本書也令我很想看看。更深的體會是他跟至親的關係及對答,每一句都看出他們彼此的愛是何其深。本書的每一篇文章都擇自他在地上時寫的部落格,內容都笑中帶淚,一種很強的黑色幽默。

 

書中第一部份主要談到他在西營盤的生活及所遇見的小人物。其中,他在〈拾荒者〉(P.19-20) 中,藉著英姐的拾荒想到『上帝就是在罪人之中的罪魁摷我!』這種由生活作出信仰的反省,讓我們學習並反省神的道其實就活在我們的生活裡,而不只是停留於教會內。

 

在第三部份,他說了很多教會現象,其中他也道出了一般教會所遇到的挑戰,藉得我們深思:

……在這些年頭,做牧者這一行實在辛苦,因為教會也市場化:『你公司表現唔好,我就撤資!』我想,正正就是要教導信徒面對『教會市場化』的壞影響……」

〈你再唔改善,我就走!〉(P.78-79)

 

最後一部份,結集了他的患病,包括他對這個病的理解、與神的關係、四周友人對他的關心、對死亡的理解、以致最內心深處的需要。他的每一言每一句,都在提醒我們:生命是燦爛的,因為有神與他同行。同樣,神也與你我同行。

 Untitled1  

 

 

 

Re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before i go to sleep  

很久沒有再看一部翻譯小說了,就像一部偵探小說一樣,吸引我立即追看的小說。內容講述一個失憶的女子,每天都是新的,每天跟她睡在一起的伴侶,她卻無法記得他是誰。她很悲傷,她只想:「過得正常,像每個人一樣過日子,經驗能一一累積,每一天都能形塑下一天。我希望能成長,能學習新事物,也能從事物中學。。。。。。。沒有回憶的寶庫、沒有經驗的財富、沒有累積的智慧能夠傳承。人若無記憶的累積,又有什麼意義?」是的,沒有記憶無法建立自我。

但有時我們也會質疑記憶是否真實,「我們經常會更改事實、重寫歴史,好讓事情變得簡單、讓事情和我們偏愛的版本一致。這是無意識的舉動。我們會編造記憶,而且是不假思索。如果我們告訴自己發生過某件事,只要說的次數夠多,我們就會慢慢相信,然後就真的將它記下了。」

為了要重塑自我,女主角靠日記來重新建立記憶,並開始發現很多謊言,究竟什麼是真呢?自己寫的日記是真的?還是每天起床的人是說實話?

信任是如何建立的?是事實?是感覺?是人言?是經驗?或者可以說是各樣要素的合成品。

中譯書名「別相信任何人」未必是好事,因為如果沒有任何一個可信任的根基,那麼,人只能在驚慌及猜疑中渡過每一天,這樣是痛苦的。

Re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ecuredownload  

趙崇明 《安息行旅》

 

因著這本書,我嘗試放空,嘗試減少跟電話溝通的生活。說實在,每天上班對著電腦,下班拿著電話在按,想起來也覺得自己是沒有一刻停下來的自閉兒。休閒、安息、靜默、坐忘、頓悟﹣﹣﹣﹣無論在文化及宗教領域,「休息」這件事總被遺忘而常常要被提醒,人生彷彿除了工作,還是工作。有多少人的假期是在進修,要不便是消費、食高級大餐及旅遊中,總以為用金錢便能買到「休息」,可惜,人離開了工作空間,心還是在工作的紛擾中渡過。尤其是現在互聯網的發達,電郵、WHATSAPP、WECHAT、LINE、SKYPE、FACEBOOK,還有數不清的網絡身份,休息變得奢侈。

 

趙博士是我在大學時已認識的講師,他給我的感覺是學術派的。沒想到,現在拜讀他的作品,原來是如此的平易近人。他用西方文化、香港本土文化、基督教屬靈偉人、聖經、電影文化、潮流讀物,甚至以釋道兩家來探討「安息」。如果你期望在這本書找出安息的方法論,我想可能會令你失望,因為書中只提出了一條很容易的方程式:

人言﹣﹣>沈默﹣﹣>靜默(專注)﹣﹣>神言

一種享受存在,與神同在的空間及時間。

 

其中,趙博士解釋詩篇131:1﹣3的平靜安穩的心,實在是很重要的提醒。平靜安穩的心,是先由清楚自己的限制及至不會做一些超過自己能力可以做的事,即不要𢌥強及自高自大。明白自己有這樣的傾向,也了解跟神的關係便如母親的關係一般,即那份既獨立又倚賴的心情,而終於通過了這樣的掙扎,懂得像斷奶兒般的自立生活,但又需依靠神的蔭庇。就這樣在神懷中的安息及同在。

 

對中國人來說,生產力及效率非常重要,為了取得讚賞及回報,辛勤工作變得理所當然。曾幾何時,我也是假日及晚上檢查公司電郵,放假也不放心公司事情的,我不得不承認,我曾嫁給工作,當跟工作分手後,便一無所有。盡責地工作是神給我們作管家的責任,但我們總忘記神的創造目的:「安息」。「安息」提醒我們:人不是倚靠自己能力及努力得到現在的生活,而是上帝的救贖及恩典,安息日提醒我們上帝的臨在。

 

Re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hoto 7-2-14 11 44 21 pm  

 

《團契生活》~潘霍華著,鄧肇明譯

2014年的開始,在這本書中認識潘霍華,他的見證、他的捨己、他的委身一直都是信徒的學習榜樣,但說實在,我對他的認識很少。第一次看他的著作,感受到他對信仰不會流於學院派,而是切切實實可以行出來的。他的觀察,他所引用的例子,也完全沒有時空的限制,他所說的就是現在我們所面對的問題。其中他多次提到個人獨處及信徒團契(團契是指信徒一起聚集生活)兩種生活是互為因果、互相影響、互為益處的關係,而這兩者的動力泉源都是由神的道而來的。(參頁94)此一思想貫串整本書中。

看這本書的主因是面對一些團契生活上的難處,因此期望在書中尋求解答,這點也達到了我的期望。在團契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問題便是批評弟兄姊妹在團契中欠缺愛,討論或做的事情都不屬靈、團契不同心、在團契中找不到同行者、團契氣氛沒有生氣、內容很悶、團契沒有生命力,這類批評的共同點便是都敍述團契的功能,而忘卻團契的本質。潘霍華在第一章便立即解答這個問題:「凡對自己所置身的信徒團契感到迷惘,因而要提出控訴的,都該首先檢查自己,看看麻煩是否只是根源於他自己的夢想,是不是上帝應該在此予以粉碎。」(參頁18)潘霍華一再提醒我們的團契生活是連於基督,我們的個人默想生活也是連於基督,正因此一關係,團契生活、個人默想生活都跟基督形成三角形的關係,團契生活及個人默想生活更貼近基督,群體跟個人的關係便會自然的越來越接近。

潘霍華也在本書解釋了一些基本信徒生活與團契及個人的關契及意義,在教會生活中,有時我們會惰於行一些信徒應做的事情,而沒有深究其意義,以致流於形式。例如:團契生活(崇拜)誦讀詩篇、群體讀經、詩歌敬拜、公禱、謝飯禱、祈禱與工作的關係、靜默、代禱、服侍、擔當別人的重擔、饒恕、分享、屬靈權柄、認罪、領聖餐等等,在本書都一一解釋其意義及實踐方案,如果以此作為初信的其中一本參考書,或者我可以大膽說一句,可以走少一點「寃枉路」。其中講述真正的 屬靈權柄時,提到服事最重要是聆聽、幫助、擔當、宣講,而聆聽在潘霍華眼中是最重要的,用上帝的耳朵去聆聽弟兄姊妹是我們欠下別人的第一種服事(參頁104)這是一個很好的提醒,如果我們連弟兄姊妹所說的欠缺耐性去聆聽,又怎能有耐性聆聽神的聲音呢?值得去檢視我有多耐心去聆聽。

Re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untitled    

這本書一開始打破固有概念 ﹣ 設計不是抄襲。
我常常抄襲,基本上,我的所有想法,看事件的角度、態度、觀感,都是抄回來的。有可能是一本書、朋友的一藉話、崇拜或仰慕的人的分享及生活態度。我從來都不敢跟人說我有抄襲的習慣,因為「抄」向來都是壞事,更何妨我擁有常被稱為「盜版」之城血統的小女生。
第一次被人鼓勵去偷,但誠如作者所說,要做個好小偷。說實在,在這十年所遇到的大小牌子設計師,沒有一個沒拿相機跑到街上照相片,或是沒有拿筆記本在手上。也沒有一個不喜歡看雜誌或上網的,我深信沒有點子是無中生有的。
在這裡直接抄襲作者的點子,清單如下:
1/關注跟自己對話的物件:電影、書、音樂、夢、對話、建築、景物、樹、雲、燈等⋯⋯
2/製造點子樹:從一位喜愛或崇拜的思想家或作家或人物開始,研究他的所有東西,並背後做這些東西的動機或故事,然後擴展研究他最喜愛的三位影響他的人,一直研究下去。
3/筆記本是一定要有的,將所有點子抄下來,我現在喜歡I-phone,他就是我現在的點子本。
4/開始抄襲及模倣我們心中的英雄,學習他,但不是將自已變成一個A貨英雄,而是深入了解英雄才去抄他。
5/不要做自己知道的,而是做自己喜歡的事。
6/遠離電腦,他只是發表平台。
7/沈悶及放空反而讓腦袋更集中。
8/實驗:當沒有人認識你之前,便去試。
9/旅遊或出去:點子是在不安中最容易產生的,因為不安的環境,腦子會想很多。我的工作常常都有很多不安的環節,腦子總是轉得很厲害去想解決方法。轉是弄出點子的方法灬
10/跟從厲害的人,跟厲害的人交朋友。我的朋友們都是超厲害的呢!^^
11/有時看到別人做得不對而憤怒,因而一直含怒,一直批評。怒是可以繼續,但應轉化為自己的文字及圖畫,做自己的事,藉此用微小的力量改變現狀及世界,不要批評了。
12/不要在外尋求肯定,因為別人可能會誤會你,最好的方法是~~忙碌在自己的工作,讓自己無暇理會批評。

Re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_1352048694174433  


推理小說的迷人之處便是劇情的鋪陳,證據不經意地埋藏在對話或細微角落中,然後在後面串連起來,直至推理真兇出來。當然,看推理故事就是要接受沒有童話式的快樂結局(Happy ending),更是要面對黑暗面及對真實世界的控訴。

<請小心劈腿>中,劈腿男為了自卑自己矮小,所以穿秘密増高鞋。
<請看來自死者的留言>中,高利貸帶來殺機
<頭髮是殺人犯的生命>中,爭產的連續殺人事件 
<此處並非完全密室>中,性慾帶來了悲慘的結果 

推理小說不好讀是因為悲哀的故事太多,太沈重,但是這本原刊載在以年輕女性為對象的雜誌上,所以人物設計了大小姐跟管家的關係,並且加插了輕鬆的橋段,讓人暫時忘記是在一個殺人事件當中。

單單聽了敍述便能立即做出推理的「安樂椅式推理」,實在令人讚嘆,但也令人質疑究竟這世界有沒有這樣的偵探存在。還有,最令我稱奇的一個推理,竟然是在宴會中,兩人交談,但其實兩人被此並不認識。突然我也發覺,現代人很多時彼此接觸,可以有講有笑,但原來是完全沒有任何關係,縱然是很久以前曾認識的。作者將這些關係寫在故事,也讓人除了看故事,也反省現代人的生活態度。

吃完晚餐的我,就跟著女主角,拿起一杯紅酒,聽著管家影山的推理吧。因為他的推理相比其他偵探說出來,真的沒那麼沈重。干杯~~~

Re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hoto111      


認識陳榆先生是在大學時期,一種感覺是非一般的傳道人,親切友善但又有點串,哈哈~~

我並非乖學生,也不是壞蛋兒,所以也沒有跟他直接的交流及接觸,畢業後,進入巿井也沒有接觸他了。

將Market Place翻譯為巿井,好像有點低俗,但卻有一份親切感。

工作那麼久,我惟一非常清楚的召命,就是要「闖蕩江湖」,人不曾在江湖,又怎知身不由己何解呢?在商業世界講「人的價值」這題目,簡直會被嘲笑。原來要堅持在江湖,真的很困難,因為那種無人明白的處境,有苦自己知。我也曾想了多次去找一份人性一點的工作,就算制度多敗壞,理念亦人情化一點。可惜,「斬腳趾避沙蟲」絕非我的性格!

活在巿井中,閱讀巿井作品,更親切。

閱讀他生前的作品,很親切也很貼近,他的叮囑:「無論任何境況,都要讀經。」我會努力。

Re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hoto-jpg.jpg  

看偵探小說真的會沈迷的,一直追看下去的感覺無法退減,最重要是柯南。道爾的寫作手法,就是讓人相信福爾摩斯及華生是真的存在這世上。

因為這份沈迷,我決定從第一本成名作開始,「血字的研究」,一段記述華生的過去及跟福爾摩斯相遇的過程,用華生眼中說出一般人在開始認識福爾摩斯是一個自大的傢伙,他的推理方式是那麼超現實。但同時也從福爾摩斯的引證下,他的理論是很正確的。

1。從結果去往上推理每一環節直至尋到根源,我們何嘗不是每一天都在做這樣的事,但亦正如福爾摩斯所說,一般人不會去注意微小的部份,其實很多証據每一個人也看到,只是不是每一個人都會去留意。當用心去注意周邊的事情,或許很多事情的答案就在眼前了。
2。我們很多時候會拿著不完全的資訊,便草草做假設及下定論,這種做法絕不健康。
3。福爾摩斯當遇到一個難題時,他改變去先處理另一個實驗難題或是到音樂廳去聽一場音樂再去回來處理現有問題的事,換了角度,難題便不再難了。

如果福爾摩斯真的存在,我真的想去認識他,跟他學習。

Re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f243a0.jpg

又一次遇上柯南道爾這次或許是編者太厲害了選擇了13個那麼有特性的短篇作為一個小讀者很自然會迷戀上福爾摩斯先生。加上這次拿起這書的目的是要用作轉移我的視線這本偵探短篇集簡直厲害。我會嘗試走入福爾犘斯的思想空間用他的方法來研究這個世界。

在書店遇到這本書的當天我仍被多件不快的事情纏繞著。生命的流逝是那麼的突然在毫無預警下發生。在這種事發生的當然我真的不懂反應亦不懂用什麼表情表達。誠如福爾摩斯在知悉將會有事情發生又無法制止的無奈時他用冷靜來應對並誓要捉到凶手的那種態度真的讓我驚訝。

福爾摩斯說「親愛的華生工作是憂傷最好的解藥。」也許我也習慣了用這解藥最少在這多年間我仍發現這方法是十分有用的。今天我再發現另一解藥便是看偵探小說當要用腦來看一本書那麼便無時間想太多無聊的事情了多好

福爾摩斯曾說「長久以來我的生命一直致力於避免成為平凡的存在。」也許我明白他的想法有一位長輩曾問我為何一定要找「人生目標」一定要有的嗎他這一間我突然也反問自已是啊為何要有為何沒有我會感到不安這些問題讓我這幾星期一直問自已最後我可以回應了「我不能成為平凡的存在。」

就是一本偵探書竟然讓想到以上不同的小事真的很奇妙。

 

Re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b0c28c0.jpg   

究竟這本書應在何時看呢?

在還未發生任何事件的時候? ﹣﹣﹣但是我發現因為不是在那種境況,所以書中的問題根本不會去問,對問題不感興趣,讀起來像是在看一本教科書,沒有深切的體會。

在發生大事件的時候? ﹣﹣﹣根本不想聽不想看任何理論,已在痛不欲生的屆段,還看什麼?

在事情發生了一段日子之後?﹣﹣﹣這段時間看,才會深切體會問題是什麼,從而對答案會有興趣了解。

但最適合的還是喜歡問一大堆問題的「理性寶寶」,這本書是什麼時候都適用的。

有時候不明白為何只是割傷一丁點,但是仍那麼痛。身旁的人會說,我之前的傷口比你的深百倍,也沒有像你這樣叫嚷呢,所以如果我可以像斯多亞學http://en.wikipedia.org/wiki/Stoicism),多好?理性可以殺掉情感,對周邊的人都不投放任何感情,那麼不會再痛。是的,不知不覺間,有一段時間做了斯多亞學派的信徒而不自知。「愛的命令便是要分擔別人苦痛的命令」P.25,但這命令真在太痛了,讓我吃不宵,所以用了消極的方法來解除苦痛。

極端的「理性寶寶」被我捉回來看這本書。。。。。

最感動,記憶最深的經文,莫過於「耶穌哭了」,雖然我不是對世上所有宗教的宗教故事也了解,但按我所知應該有很少的「神」會哭吧,因為哭總有一種軟弱的意思,但基督教的神卻不是冷酷無情的,祂會哭。更重要的是祂釘在十字架上的愛,祂親身去感受那份痛,更勝過了這苦痛。

對於傷口的深度帶來了多少痛楚,耶穌沒有批評,因為無論小痛或大痛,祂也曾承受了,是的,祂曾承受。

Re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