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聽到巴哈這名字,你會聯想起什麼?音樂廳?鋼琴考試歌A組必出現的名字?困難又永遠不能出錯的和聲及音程?但你可會想到巴哈也可能是一位牧者,用音樂來牧養當時的會眾,更是牧養今天的你和我。


有書中提到巴哈留下的東西內,有馬丁路德的著作,也有路德會神學家賈洛甫的注解書,他在這些著作上有標記及旁注,可見他在信仰上的探求熱切。加上,他每星期都創作一首大約20分鐘的清唱劇(注:清唱劇不是無伴奏,而是按他想表達的訊息,有不同的樂器伴奏。所以,即是每星期要創作很多聲部的音樂。),有時為了不同的聚會,更要創作更大型的作品,還要在創作上按教會年歷及節期,更佩服他對信仰的認真。巴哈的聖樂,是用作傳道,音樂上的心思及處理並非要顯出他的音樂造詣,而是要講述福音。如果道是花(內容),音樂便是花瓶(載體)。
 
巴哈用了不同的方式來創作:大合唱、獨唱、二重唱、三重唱、歌者與樂器對話、交響曲(注:當時被認為是世俗音樂,音樂廳才會用);調性上做了很多不同的變化來表達情緒;會用一些當時很少用的和弦(如half diminished 7)來表達特別的意思;有些字眼重覆一定的次數來表明一些象徵意義;也會用複音方法來將某一特定主題顯出來。這些音樂技巧都是為了盛載訊息,對當時教會音樂來說,他可算是做了很多革新的事。對巴哈來說,用什麼形式來敬拜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每一個儀式及音樂都是跟神學有關的。
 
對巴哈來說,音樂是為了信息而存在,音樂語言便如先知的角色,為了將信息更深入人的心裡,讓人能體會,並作出回應。如我剛剛學習的清唱劇BWV 4,整套都是小調音樂,但每次的結尾(除了女聲二重唱述說人對死亡的無助外)都是用大調作結,又暗淡變明亮,每段均用「哈利路亞」結尾,好像跟我們說,無論人生順逆,都要哈利路亞。
 
此書可說是難得的中文書,以神學的角度來研究巴哈,可以作為研究這課題的入門書。加上今年是巴哈誕辰330周年,有很多不同的音樂機構演出巴哈的作品,在此時更可以認識更深理這位聖樂事奉上的屬靈偉人,實在難得。
 
以下這段很想引用作者的文字作結,這是最觸動我的:
<巴哈同時代的音樂家馬得勝(Johann Mattheson)曾論述如下: 
『音樂為尊貴的藝術......其他別的藝術與科學不能永存。律師在天上不能執業,因為那裡沒有爭訟......在天上也不需醫師診療,但神學家與音樂家在地上所學的,在天上仍可應用,因為讚美神的事是永遠的。』>



Untitled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ReB 的頭像
    ReB

    ReB Happy Place

    Re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