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至:韓劇推介

文章標籤

Re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本書單看書名已很吸引。

在看《哆啦A夢》時,我未曾想過這些問題,這些看似不合乎常理,但又那麼理所當然的問題。或許看了書名,很多人會期待答案,但讀者們或許會失望,因為作者不是想解答而寫這本書,而是想引發更多相關的研究。單從作者的書目,便會發現作者不是有感而發,而是用心地做學術研究。只是作者嘗試用比較吸引的設問手法,引起讀者的興趣,再引入學術的討論,例如對國際及政治討論、社會建構、都市化等等;作者當中也提到一些女權主義者對這漫畫的批判。如我這般不認識日本史料、歷史及文化,這本書可以當作入門書

或者你會問,這本書是否很沈悶的分析及討論書籍?我會回答你是一本十分容易看的休閒書,作者的筆鋒好像在直接與你我對話,例如:「那些不關心《哆啦A夢》、覺得『怎麼都隨便啦』的人,歡迎闔上本書。」(頁184)看了立即會心微笑。

最讓我深刻的是作者在第三章及第六章對於《哆啦A夢》在「學年誌」連載的研究。「學年誌」是按不同年級推出,所以小學一年級生會追看相關的雜誌,而漫書企畫也是按這設定,即是預設今年看了「小學一年誌」的,下年將會看「小學二年誌」的。我看了這研究才明白漫書家藤子.F.不二雄多用心,他在適合不同年級的讀物上做連載同一個人物,又要讓身處在該年級的讀者感受到大雄就是跟他同一年級,他就在身邊。簡單來說,正如不能在小學一年級的那本連載上,寫數學乘除的題目一樣,因為那時候的學生根本還未懂這是什麼。單單知道藤子.F.不二雄為各年級做了不同的六個開場故事,已感受到他的用心。

Re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總愛看一些書籍,內容是貼近生活及能解答現有處境的迷惘,這是其中一本。

       這幾個月,腦海裡一直問何為神的旨意?然後,收到的答案是神的旨意在聖經中已經清楚顯明了:『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那麼,為何坊間有那麼多書籍,又有不同的聚會在探求『神的旨意』呢?

       看到這一本書的書名,立即被吸引。召命呢!很高深啊!是否要我們都去讀神學?但這一本書是生命@職場的叢書,應該不是說這些吧。

       打開第一頁,寫著『原則一: 召命使我的工作與神的議程連接起來。』原來職業的英文VOCATION是源自拉丁文VOCO,即是CALLING呼喚或呼召。這對我來說是何等的震撼呢!原來工作不是『WORK做』,而是『召命』。工作跟召命原來是那麼的密切。

       另一點也震撼我的,就是尼希米的故事,『神會把渴望放進我心中』,我開始想起我的渴望。

       本書毎篇文章的結構都是一項原則,然後用例子及見証解釋,最後用問題來讓我們進入反思。而這些反思問題令我們進深一步思考自己的生命。

       各位可以考慮用這系列的書籍作為修用書,書中的內容可以讓我們反思工作在我們生命中的位置。

 IMG_1809  

 

 

Re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敬拜課中,其中一課提到學習經典禱文的可貴,就這樣我接觸這本禱文集。
 
這本禱文集內有三篇禱文,主題都是圍繞著耶穌基督的心。當人貼近耶穌基督的心,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反應。禱文便是真實反映作者的反應,當這反應劃破時空到達你我的手中,此刻閲讀也有共鳴,便証明禱文的寶貴。
 
藉著三篇禱文的帶領,讓你我進入耶穌的話話、耶穌的死、耶穌的復活。
深願你能抽一點空,細味這本只有40多頁紙的小書,靜靜地聆聽神的話。
 
 
book0  

Re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是一本寫給敬拜隊的書,書中一共有17個單元,每一單元也有一些實用的問題,可以給隊員個別閲讀或作反思,也可以讓整隊隊員一同討論及分享。


其中有幾個單元提到有關在敬拜事奉時,遇到靈命低潮,應如何面對。例如:『當我不想讚美時』,吉牧師提到:『不想讚美是必然會發生的,但你要將之視為一個過程,在這當中體會上帝的心意,並且不要放棄,因為上帝從不放棄我們。』;又如『很想隱藏自已』提到介意別人的意見,他提醒我們不要將自已的面子、成敗得失放得太高,事奉的重點是『奉主耶穌的名』。
 
最後兩個單元是讓我更讓我反思的文章,這兩個單元提到生命需要有挖溝工程,即是倒空的行動,吉牧師用列王紀下3章1﹣25節,其中說到猶大王約沙法找先知以利沙,求他協助攻打摩押人的聯軍軍隊們能解決沒有水的險境,以利沙教他去挖溝;其實,軍隊們,對這個命令是很迷惘的,沒有水,跟挖溝有什麼關係?但如果沒有挖溝,神下來的水及恩典怎樣能有空位接受呢?另一個單元則用4章1﹣7節,這一次以利沙先知教窮婦人問鄰居借空器皿,用來載神的油及恩典。
 
這本書不單適合敬拜隊隊員,更適合每一位在事奉上遇到難題的弟兄姊妹,因為在書中,有很多在事奉上『落地』的建議,而並不是只在理論層面勸勉『倚靠神』,而是實在的教導,讓弟兄姊妹有門路在遇到困歡時,懂得衝破現況。
 
這是一本放在書柜裡的工具書,在事奉中遇到困難時,翻開來查一查自已或服侍團隊發生什麼事情。 
11180184_10152894583627339_1815224792_n  
 
 

Re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你聽到巴哈這名字,你會聯想起什麼?音樂廳?鋼琴考試歌A組必出現的名字?困難又永遠不能出錯的和聲及音程?但你可會想到巴哈也可能是一位牧者,用音樂來牧養當時的會眾,更是牧養今天的你和我。


有書中提到巴哈留下的東西內,有馬丁路德的著作,也有路德會神學家賈洛甫的注解書,他在這些著作上有標記及旁注,可見他在信仰上的探求熱切。加上,他每星期都創作一首大約20分鐘的清唱劇(注:清唱劇不是無伴奏,而是按他想表達的訊息,有不同的樂器伴奏。所以,即是每星期要創作很多聲部的音樂。),有時為了不同的聚會,更要創作更大型的作品,還要在創作上按教會年歷及節期,更佩服他對信仰的認真。巴哈的聖樂,是用作傳道,音樂上的心思及處理並非要顯出他的音樂造詣,而是要講述福音。如果道是花(內容),音樂便是花瓶(載體)。
 
巴哈用了不同的方式來創作:大合唱、獨唱、二重唱、三重唱、歌者與樂器對話、交響曲(注:當時被認為是世俗音樂,音樂廳才會用);調性上做了很多不同的變化來表達情緒;會用一些當時很少用的和弦(如half diminished 7)來表達特別的意思;有些字眼重覆一定的次數來表明一些象徵意義;也會用複音方法來將某一特定主題顯出來。這些音樂技巧都是為了盛載訊息,對當時教會音樂來說,他可算是做了很多革新的事。對巴哈來說,用什麼形式來敬拜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每一個儀式及音樂都是跟神學有關的。
 
對巴哈來說,音樂是為了信息而存在,音樂語言便如先知的角色,為了將信息更深入人的心裡,讓人能體會,並作出回應。如我剛剛學習的清唱劇BWV 4,整套都是小調音樂,但每次的結尾(除了女聲二重唱述說人對死亡的無助外)都是用大調作結,又暗淡變明亮,每段均用「哈利路亞」結尾,好像跟我們說,無論人生順逆,都要哈利路亞。
 
此書可說是難得的中文書,以神學的角度來研究巴哈,可以作為研究這課題的入門書。加上今年是巴哈誕辰330周年,有很多不同的音樂機構演出巴哈的作品,在此時更可以認識更深理這位聖樂事奉上的屬靈偉人,實在難得。
 
以下這段很想引用作者的文字作結,這是最觸動我的:
<巴哈同時代的音樂家馬得勝(Johann Mattheson)曾論述如下: 
『音樂為尊貴的藝術......其他別的藝術與科學不能永存。律師在天上不能執業,因為那裡沒有爭訟......在天上也不需醫師診療,但神學家與音樂家在地上所學的,在天上仍可應用,因為讚美神的事是永遠的。』>



Untitled  

Re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