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至:韓劇推介

文章標籤

Re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本滿載著溫馨感動小故事的書,或許現在生活要憂愁的問題看似很多,但可曾簡單地想:想想要怎樣活著便好,其他事也是不必要的吧。

 
書中有很多阿嬤的語錄,但最讓我感動是兩個有關「體貼」的小故事:
 
一個是總是在運動日肚痛要求換便當的老師們,因為運動日學校沒有包午餐,小德永只有在家帶梅干和甜薑便當,每年級任老師們便以肚子痛為藉口,換掉小德永的午餐,成為豐富便當。
 
另一個是德永的同學久保因媽媽生病,沒有錢去畢業旅行,德永與同學們便背地𥚃打工,為久保籌錢,但最好久保也沒有去。德永以為久保不領情,罵了久保一頓。久保其實將這些錢用在新球具上,讓未來學弟有練習的工具。
 
德永想起阿嬤的說話:「真正的體貼是讓人察覺不到的。」
 
其實,「我們根本不體貼,只是為了滿足自己,把親切強迫推銷給久保。」
 
 
 
也許,在這個非A即B的黑白世界,有空來看看這些動人的小故事,找尋生命中的不同可能。
 
 

Re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書用一種實驗的方法來研究當代敬拜歌曲,編者邀請了十多位學者從神學及音樂角度作評論。編者用的方法是以CCLI(一家美國版權機構)在1989年至2005年期間,在排行榜上前二十五名的詩歌,最後歸納為七十七首詩歌,作為研究對象,並讓十位學者獨立撰寫專文,並一位學者做全書的總結。閱讀全書的過程中,不難發現學者都有互相閱讀對方的文章,亦有一點了解相互的研究範圍,以讓讀者在看全書時,不會覺得在看十一篇不同的文章,結構上也不會出現鬆散及於重覆的情況,反而是彼此補足及對話。

本書的每篇文章都首先會有一條命題,然後作者會按著這些問題作研究及分析,亦有運用科學化的統計及訪問等方法。首先,前七位作者先從歌詞的意思及內容作探討,課題包括:神觀如三一神位格、神的名字、是否過多浪漫字詞及流行用詞;人觀如公義的關注、痛苦及苦難的題目;敬拜(教會)功能如講道、團契、事奉的平衡,再而對事奉模式歌曲的深入討論及分類。後三位作者側著重在音樂上的探討,主要討論是否適合會眾唱頌:拍子、樂句、音域、聲樂、音樂結構及格式等等。

作者們按著所設定的命題,進而分析此七十七首當代詩歌,對研究的命題是否缺乏關注。按前五位作者的結論反映(除了第三章外),作者們在分析及研究中都一致地發現他們所關注的命題:如三一神、公義等,都只有少數歌曲符合他們的命題要求,亦即大部份的歌曲也不『達標』。在第六及第七章的分析也發現在詩歌敬拜的教導功能上有不平衡的情況,在講道、團契、事奉三種功能上,七十七首詩歌都偏向事奉的頌讚部份。 而從詩歌的音樂方式研究,第八及第九章作者對七十七首歌曲作出分析後,總結大約有三分之二的詩歌是適合會眾唱頌。[1]

此書其實是一本敬拜研究方法論的入門書本,我們可以作為研究香港教會崇拜的切入點,但我們會面對一些問題:

誠如編者在前言內提及,此七十七首當代詩歌未必能反映北美教會的現況,不同宗派、不同區域、不同教會及不同文化傳統並沒有考量,所以這七十七首詩歌的普遍性是存疑的。縱然如此,CCLI是控管及收集詩歌版權的機構,在其大約十六年間的排行榜所綜合的結果,仍然值得參考。應用在香港教會的場景,香港對於版權的概念還是不太著重,以致還沒有單一高認受性的機構如美國CCLI一般,能提供普遍高認受性的研究材料。在90年代成立的共享詩歌協會,嘗試在版權工作上努力,可惜也無法提供類似的研究資源。而本地傳統聖樂團體及敬拜讚美團隊可謂八花齊放,加上香港教會受著很多台灣的敬拜團隊所影響,如讚美之泉、約書亞團契等等。在電腦網絡文化的快速傳遞下,不同宗派、教會也在『流行』不同的詩歌。因而,更難以綜合當代流行的香港詩歌研究材料。如果應用本書的方法論,作為小規模的研究,如利用單一教會或宗派的主日崇拜在一年內的詩歌作為研究材料,探索本書所提到的命題,或許也是值得討論的課題。

      本書的編者選取的研究材料是1989年至2005年,大約十七年間的詩歌作研究。第十章作者將這十七年的詩歌作研究時發現,詩歌由五十年代到二千年代也有,可見八十年代的信徒還在頌唱五六十年代信徒的詩歌,一些寶貴的信徒傳統還在保留著。本書的英文版是2007年出版的,而此中文翻譯版在2013年才完成,當今天我們進入CCLI的最新排行榜時,我們會發現不單五十至七十年代的詩歌已絕跡,連八十及九十年代的詩歌也不復見。[2] 在香港教會,慶幸亦有很多教會保留傳統詩集作崇拜,也有信徒致力保留傳統詩歌,為經典的聖詩譜上新詞,如〈祢真偉大〉便有十多個不同粵語譯本。[3] 正如第九章的作者所言,時間測試的評核未必是好的評核工具,有些出色的歌曲如果沒有特意被關注,可能會被時間的洪流沖走。[4] 香港教會應多加注意保育的工作,不要誤會向耶和華唱新歌的意思,只顧追求新的創作而放棄了重要的文化寶庫。[5]

此書也給予敬拜帶領者以下提醒:

維特立教授(結論篇的作者)提出,崇拜計劃者及敬拜帶領者是教會音樂的「營養師」,更需要在崇拜音樂的選取上注意是否能提供「均衡的餐單」給會眾。簡而言之,選取詩歌時,應更注意詩歌的神學教義及聖經主題,並在各方面需要作出平衡。[6] 他也提醒我們另一重點,就是在研究崇拜時所作出的分析及批判;在參與崇拜時,應關掉這模式,並用單純的心進入以神為中心的崇拜中。[7]

最後,在閱讀本書時需要注意本書缺少了有牧會經驗的牧者參與,而大多是由學者的角度作出研究。[8]


[1] 第九章作者將七十七首詩歌評級為A/B/C三級,作者認為A及B級都有藝術價值,有些詩歌被評為B級只是因為歌曲有一些缺陷。伍茲、沃爾拉斯編。何頌甡譯:《樂聲載道:當代敬拜讚美歌詞評析》(香港:浸會出版社,2013),頁162-164。

[2] 在CCLI新的排行榜中(見 http://us.ccli.com/worship-resources/top-songs/),上網日期:2015年11月;榜上的詩歌均是2000年後的詩歌,其中本書討論的七十七首詩歌中,在最新排名上還保留的只有以下三首:

<How Great Is Our God> by Chris Tomlin, Ed Cash, Jesse Reeves (2004)

<Here I Am To Worship> by Tim Hughes (2000)

<Blessed Be Your Name> by Beth Redman, Matt Redman (2002)

[3] CantonHymn 維基平台 - 全球最大粵語詩歌歌詞庫及敬拜資源網站

(見http://cantonhymn.wikispaces.com/How+Great+Thou+Art)

[4] 伍茲、沃爾拉斯編。何頌甡譯:《樂聲載道:當代敬拜讚美歌詞評析》(香港:浸會出版社,2013),頁152。

[5] 鄧智文。〈向耶和華唱新歌,未呀?(一)〉。2013年7月15日。下載自

<http://thewritingpeople.net/2013/07/15/向耶和華唱新歌,未呀?(一)/>。

這篇文章主要是討論當代的詩歌創作主題過於狹窄,並追究原因為福音派欠缺相關宗教經驗。作者引用詩篇96:1-2,直接解釋『新歌』的意思為創作新的詩歌。這是誤用經文的例子。

[6] 伍茲、沃爾拉斯編。何頌甡譯:《樂聲載道:當代敬拜讚美歌詞評析》,頁193-194。

[7] 伍茲、沃爾拉斯編。何頌甡譯:《樂聲載道:當代敬拜讚美歌詞評析》,頁213-214。

[8] 伍茲、沃爾拉斯編。何頌甡譯:《樂聲載道:當代敬拜讚美歌詞評析》,頁viii - x。 從作者介紹一欄中,只有一位派斯(David Pass)是機構牧者及一位教會音樂領袖-詹森(Guy Jansen),其他均是神學院或大學的學者。

 

文章標籤

Re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誠如本書的書名所言,是指導及引領敬拜事奉者如何處理有關崇拜的各項內外問題,由推動、建立、組織、計劃、協調、技巧及牧養都有提及,就仿如一本崇拜管理學叢書。對我們這些關心音樂事工而閱讀這本書的,作者更在書末送上一番鼓勵及勸勉:

       「如果神呼召你加入音樂事工的行列,祂必會帶領你。」(頁237)

       作者提醒我們需要在聖經知識上、音樂技巧上及崇拜的各項知識上,都要好好裝備,而作者提到這本書可以成為裝備的開始。按作者的想法看這本書,便明白為何作者用了很多篇幅討論技巧:評估教會現況、推動敬拜事工、策劃崇拜事工、製作歌庫、敬拜隊組織及練習方法、崇拜內傳統及現代詩歌的融合方法等等,那麼全面及以實用為主的敬拜書籍,在市面上比較少有。

       以下幾點,我認為可以應用在香港的敬拜事工上。

       首先,作者提到傳遞異象的重要 。在現有的崇拜流程中,成為推動及革新者,常常遇到不同的意見及阻力,作者便先在開端提醒我們做最重要的部份:「評估教會現況」。(頁23)或許在香港教會臨立的環境,就像7﹣11連鎖店般,總有一間在附近的情況下,信徒們很可能會以崇拜的風格及模式作為選擇教會的考慮因素,而教會領袖便很容易掉入「崇拜的設計如何能挽留舊信徒及吸納新信徒」的陷阱內。作者要求我們先評估所事奉的群體特色:會眾、領袖、資源,更重要是我們的動機,這些都提醒我們推動更新崇拜事工,目的不能只是為了市場需要。

       有關崇拜的流程方面,作者也提出揉合崇拜模式的利弊,(頁110) 但作者的論述不止於討論的層面,而是再進一步提供實際運作的方向:衡量教會是禮儀式、主題式還是經驗式的,更運用例子提供可能的方案。在香港教會環境,為了迎合不同會眾的需要,無法避免地會用這種揉合崇拜的方式,但往往有一種《歡樂滿東華》節目式,在崇拜中分不同時段,一部份用現代敬拜,一部份給詩班唱頌傳統聖詩,再支離破碎地穿插講道及聖禮,然後靠主席成主持人的接駁每一部份。要不建立早堂及午堂,甚或青少崇拜,恍惚提供不同的選擇給會眾,但主因卻只是為了避免爭拗以致影響合一。可能崇拜事奉者,有時也只能消極地接納這一方案,將不同部份委派不同專長的弟兄姊妹負責,在崇拜前提供崇拜的經文及講題,便讓各負責人自行發揮。或許,我們可以按作者的進路思考,在現存的教會程序中,一點一滴的滲入作者提出的方法,讓原本揉合模式所產生的片段式崇拜,轉變為更流暢及連貫的方式。或者,崇拜事奉者也可以考慮先從一些特別聚會開始,如受苦節崇拜、聖誕節崇拜等等,嘗試一些不同的模式,一般情況下,會眾對特殊節慶崇拜所作出不同安排的接納能力都會比較高。

       另外,書中作者提到,帶領者可以將不同的樂器編寫在敬拜詩歌中,並應用在崇拜禮儀中。(頁174)在香港,小朋友學習樂器已成為很普遍的事情,為了就讀好學校,家長們都鼓勵小朋友學習。其實,這些在教會內的少年人,絕對可以培養成為下一代的敬拜者。我們可以發掘他們的專長,在崇拜禮儀中按他們善長的樂器作編寫,初步可以先邀請他們作特別聚會或按季作獻呈,讓他們可以嘗試參與在其中,再而檢討並看看可否成立固定編製的隊伍。

     另一個作者關注的題目便是歌曲的保育方面,他肯定聖詩的價值,但同樣地,他建議當將聖詩應用在現代敬拜時,我們需要注意聖詩原本的特色。其實,香港教會唱頌的聖詩集,除了在音樂方面考量外,更需要在歌詞上進行更新。原因是很多詩集的歌詞翻譯都是以國語為主,以致用 廣東話 唱頌時便會出現不合音的情況。或許,如要按作者所建議的做編曲,並要重新翻譯,個別教會未必有恩賜的敬拜事奉者及資源處理。其實,近年來在市面上有很多不同的機構及個人都在做聖詩保育的工作,例如:將聖詩舊調譜上新詞或加上可以讓結他彈奏的和弦譜。出版歌譜的有:宣道出版社的 《青年新歌》 ;網絡資源的有: 「 CantonHymn 維基平台 - 全球最大粵語詩歌歌詞庫及敬拜資源網站 」( http://cantonhymn.wikispaces.com);致力參與聖詩翻譯的填詞人有: 林國璋牧師、 甄燕鳴 老師等等,我們可以善用這些資源,從中選取適合教會會眾的編曲及歌詞。

       作者在不同的篇章都提到作為敬拜事奉者的態度,例如:以身作則的不要在練習時遲到,因為他是作為音樂傳道的角色,更明白在這一位置的角色及所面對的問題。其實,在香港教會也開始出現以音樂崇拜事工為專職的傳道同工或事奉者,他們的角色有時便好像家中的慈母般,餵養參與崇拜的小孩子們。每天媽媽都花盡心思為著孩子們的健康及胃口來弄出不同的菜式,但孩子們吃完了美味的佳餚,往往會急速的離開或是以消費者的角度評價及衡量。參與崇拜者往往忘記了崇拜的真義:敬拜神。作為敬拜帶領者,有時也會為了順應會眾的口味而推陳出新。作者在書中一再勸勉敬拜事奉者努力認清所事奉羊群的特點、並清楚自己的角色;更借用納瓦羅(Kevin Navarro)在《整全敬拜主領》(The Complete Worship Leader)一書中的論點,勉勵敬拜事奉者應在神學、門徒訓練、藝術及領導才能四方面也要學習及進深。(頁238)這些都成為敬拜事奉者重要的提醒。

 

文章標籤

Re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轉至:韓劇推介

文章標籤

Re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轉至:韓劇推介

文章標籤

Re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